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童话故事 > 百喻经中英全集>

乘船失釪喻

乘船失釪喻


§19 乘船失釪喻
(19) loss of a silver bowl by boat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dropped a silver bowl into the sea while crossing it. he pondered, "i'm going to make a mark on the water. i'm carrying on my journey now. but i'll come back for it later."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after two months' travel during which he visited ceylon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on seeing a river, he jumped into the water looking for the bowl he had lost before.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 people asked.
  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he replied, "i have lost my bowl. now i would like to get it back."                                  
  问言:“于何处失?”
people went on, "when did you lose it?"               

答言:“初入海失。”
he answered, "i lost it crossing the sea."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
again people asked, "how long ago did you lose it?"
言:“失来二月。”
he answered, "i lost it two months ago."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people asked, "since you lost it two months ago in the sea, why are you looking for it here in the river?"
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he answered, "i made a mark on the water where i lost the bowl. this water looks the same as the other. there seems no difference. that's why i'm doing this."
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people went on, "though all waters are identical, the place that you have lost it is there. how can you find it here?"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everybody jeered at him.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the heretics, who do not practice the right religious belief, but a fallacious one, suffer from their useless mortification in seeking deliverance. those men are just like the stupid man who has lost his bowl in the sea and looked for it in the river.
注释:
  ①釪:同盂,食器。
  ②画水:随划随合,无法作记认,所以愚人说本所画水,与此无异。
  ③师子诸国:即僧伽罗国(俗语simghala音译),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执师子国、师子国,宋以后的著作如《诸蕃志》作细兰(系译自阿拉伯语silan)。一九七二年改名为斯里兰卡(srilanka)。关于此国的由来,《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的记载很是详细,且多有滋味,现将季羡林等的今译文抄录于下,以供赏览。
  此国本来就是个宝岛,珍宝很多,居住著鬼神。后来,南印度有个国王的女儿和邻国订了婚,选定良辰吉日出嫁,途中碰到狮子,侍卫们丢下公主四散逃奔,只有她在车子里,心想这下没命了! 这时狮子王就背著她走了,进入深山,把她安置在幽邃的山谷里,捕鹿采果,按时供给她。几年后,她生下一男一女,形貌与人一样,而性情和血统却是野兽的。男的渐渐成长,力大无穷,能击毙猛兽,二十岁时,开始具有人的智慧,就向母亲说:「我算什么呢?父亲是野兽,母亲却是人,既然不是同类,怎么会成夫妻?」母亲就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了儿子。儿子回答:「人和兽是两样,应该快快离开。」母亲说:「我从前逃走过,没有成功。」

  后来儿子就跟著狮子父亲,登山越岭,侦查它的行踪,以便逃离。等到父亲走远了,儿子便担负著母亲和妹妹下山,跑到有人烟的所在。母亲告诫他们说:「各人都要谨慎地严守秘密,不能讲出我们的由来。人们如果知道了,会轻视我们的。」于是,他们到了本国,可是这个国家已不属于这一家族统治了,宗祀已经灭绝,他们只好投身寄住在这里的村邑人家。人们问道:「你们是哪一国的人?」回答说:「我本是这个国的人,因为流离在外国,现在携带子女来归故乡。」人们无不怜悯他们的遭遇,相互供应他们的生活所需。
  狮子王回到山谷,一看什么也没有了,回忆过去的情景,眷恋著亲生的儿女,既痛且恨,就走出山谷,往来村邑间,咆哮震吼,凶暴地伤害人畜,残忍地祸害生灵,村邑有人外出,就被扑灭吞噬。大家只好击鼓吹贝,背负弓弩,手持长矛,成群结队地行走,才能免害。
  国王害怕他的统治不能安定,就派遣猎人,希望捕获狮子。国王亲自统率数以万计的象、马、车、步四种兵卒,埋伏在森林、水泽中,跨越山谷。而狮子猛吼一声,如同晴天霹雳,人马惊退。既然擒获不到,便重新招募勇士,下令说如有人能捉到狮子为国除掉大患的,当酬重赏,并旌表他的功绩。

  狮子的儿子听到国王这一命令,就对母亲说:「我们忍饥挨饿活不下去了,理当去应募,如果得到酬报,还可以孝养母亲,抚育妹妹。」母亲很不以为然,说:「这话不是你应该说的! 它虽是野兽,但还是你的父亲,怎么能因生活困难,而想到逆伦害父呢?」儿子道:「人和兽是异类,没存在什么礼义。既然已经与它离开了,就谈不上逆害,我们还期望什么?」他暗藏著锋利的小刀,就去应募。
  这时候,千众万骑,好像云屯雾合一样,而狮子则踞在森林里,谁也不敢接近。儿子马上向前走去,父亲就驯伏了,它只知道和儿子亲爱的倚偎,什么愤怒也都忘却了。儿子拔出小刀刺入它的腹部,它还是怀著慈爱之情,仍没有愤怒毒害之意,任他刺杀,以至于把肚皮剖开,含著悲苦而死去。
  国王惊奇地说:「这是什么人呀!哪有这样奇怪的事?」(国王为了明白究竟)就对他一面以福利来诱导,一面以威祸来震慑。他只得细述事情的经过。国王说:「大逆不道啊!父亲尚能加害,何况不是亲人呢?野兽的遗种,难以驯伏,凶狠的性情,容易冲动。除民之害,他的功劳是很大的,但手刃父亲,他的心胸是多么狠毒啊!现在我只好以重赏来报答他的功劳,以流放来惩罚他的逆伦,这样使国家的法律不会蒙受损害,也说明国王说了的话是算数的。」

  于是准备了二艘大船,储备了许多食物和乾粮,把他们的母亲留在国中,奉养起来作为赏功,子女两人则各乘一船,随波飘荡。儿子的船只泛海到了宝岛,发现许多珍宝美玉,就留下了。后来有商人因采集珍宝来到了这个岛上,他便杀死了商主,留下子女,这样就繁殖起来。日后子孙众多了,便立君臣,分别地位的高下,建筑都城,兴修村邑,据有这里的疆土。由于他们的先祖是捕杀狮子的,所以就举(执狮子)这元功作为国名。
  
④相似善:指似是而非的善。
⑤ 正行:真正的行业。对邪行而言。
白话:
从前有一乘船渡海的人,不慎把银制的器皿掉到海里。当时他想:“我现在就在水面上做个记号,以后再来打捞。”过了两个月,他到达师子国,看到一条河,就到水中寻找那只丢失的银盆。旁边的人问道:“想做什么呢?”他回答:“我以前丢失了一只银盆,现在想找回来。”旁人又问:“在什么地方丢的?”回答说:“在刚渡海的时候。”又接着问:“丢了多长时间?”回答说:“丢失了两个多月了。”又问:“丢失两个月了,为何在这里找呢?”他回答:“我丢失银盆时,在水面做了记号,原来在水面划的记号,与这里没有不同,所以在这里寻找。”旁人又接着再问:“水虽没有不同,但你以前丢失是在别处,现在却在这里寻找,怎么可以找到呢?”这时周围的人都对此大笑不止。

这就好比外道的修行者,不去参悟佛理,专门修习相似善法,刻意苦行,来求得解脱。就像愚蠢的人,在海中丢失银器,却在河中寻找。
源流: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说:
  关于苦因,吕澂(chéng)先生有一段概述,介绍了当时各派思想的差异和背景,可作为参考。
  当时学说有两个系统:一是婆罗门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用以指导实践,即以修定为主。通过修定法去认识了那个根本因,便可达到解脱境界。二是非婆罗门思想,认为事物是多因积累而成,即所谓因中无果说。这一学说用以指导实践,形成了两派,一派走苦行道路,一派则寻求快乐。佛陀对以上两大系统的思想都不相信,另立缘起论,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十八页)

辨析:
这个比喻故事,乍看与“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无二,意在不应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泥古不化,不知变通。本文中丢失银器的人,其推理更具有模糊性,表现在他可以无视海水、河水的巨大区别,只看到一点,全然不顾其他,这使人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其结果都是一样荒唐可笑。
因此只见到“水”的偏见与只知用苦行的方法来修证智慧,其错误是必然的。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您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世间有许多事情,人们认为确确实实,实际上是一种的错觉而习于为然。譬如自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而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我们看道路或铁路,明明看到越远越狭,实际上没有狭。我们做梦的时候,明明有房子、有某某人、也有某某事情发生,可是一醒来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众生生在此世间,也和做梦一样,没有一件事情是真的,可是众生的意识上或感觉上每件都是真真实实的,以此错误的感觉造成了一生的辛苦和造业,这是迷惑的众生。

人都有成见,佛教里各人对佛法的见解也不相同。成见有正也有邪,若是正法的成见,是修行解脱的帮助,若是邪见的成见,不知害了多少人堕魔道,或作事徒劳而无功。
聪明人脑筋比较敏捷,若是固执成见,不肯下问或集思广益,即往往执非为是 执邪为正,其将来堕落也更深。愚笨人见识不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多错误。若肯虚心请益善知识,也不失为有福的人。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为适应各种根机而设。有人自是非他,或排除异己。或牢牢执著自以为是。皆是成见作祟,舍成见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要虚心研究,请教善知识,而后择正法。
展开全部内容

§19 乘船失釪喻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
  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

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
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注释:
  ①釪:同盂,食器。
  ②画水:随划随合,无法作记认,所以愚人说本所画水,与此无异。
  ③师子诸国:即僧伽罗国(俗语simghala音译),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执师子国、师子国,宋以后的著作如《诸蕃志》作细兰(系译自阿拉伯语silan)。一九七二年改名为斯里兰卡(srilanka)。关于此国的由来,《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的记载很是详细,且多有滋味,现将季羡林等的今译文抄录于下,以供赏览。
  此国本来就是个宝岛,珍宝很多,居住著鬼神。后来,南印度有个国王的女儿和邻国订了婚,选定良辰吉日出嫁,途中碰到狮子,侍卫们丢下公主四散逃奔,只有她在车子里,心想这下没命了! 这时狮子王就背著她走了,进入深山,把她安置在幽邃的山谷里,捕鹿采果,按时供给她。几年后,她生下一男一女,形貌与人一样,而性情和血统却是野兽的。男的渐渐成长,力大无穷,能击毙猛兽,二十岁时,开始具有人的智慧,就向母亲说:「我算什么呢?父亲是野兽,母亲却是人,既然不是同类,怎么会成夫妻?」母亲就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了儿子。儿子回答:「人和兽是两样,应该快快离开。」母亲说:「我从前逃走过,没有成功。」

  后来儿子就跟著狮子父亲,登山越岭,侦查它的行踪,以便逃离。等到父亲走远了,儿子便担负著母亲和妹妹下山,跑到有人烟的所在。母亲告诫他们说:「各人都要谨慎地严守秘密,不能讲出我们的由来。人们如果知道了,会轻视我们的。」于是,他们到了本国,可是这个国家已不属于这一家族统治了,宗祀已经灭绝,他们只好投身寄住在这里的村邑人家。人们问道:「你们是哪一国的人?」回答说:「我本是这个国的人,因为流离在外国,现在携带子女来归故乡。」人们无不怜悯他们的遭遇,相互供应他们的生活所需。
  狮子王回到山谷,一看什么也没有了,回忆过去的情景,眷恋著亲生的儿女,既痛且恨,就走出山谷,往来村邑间,咆哮震吼,凶暴地伤害人畜,残忍地祸害生灵,村邑有人外出,就被扑灭吞噬。大家只好击鼓吹贝,背负弓弩,手持长矛,成群结队地行走,才能免害。
  国王害怕他的统治不能安定,就派遣猎人,希望捕获狮子。国王亲自统率数以万计的象、马、车、步四种兵卒,埋伏在森林、水泽中,跨越山谷。而狮子猛吼一声,如同晴天霹雳,人马惊退。既然擒获不到,便重新招募勇士,下令说如有人能捉到狮子为国除掉大患的,当酬重赏,并旌表他的功绩。

  狮子的儿子听到国王这一命令,就对母亲说:「我们忍饥挨饿活不下去了,理当去应募,如果得到酬报,还可以孝养母亲,抚育妹妹。」母亲很不以为然,说:「这话不是你应该说的! 它虽是野兽,但还是你的父亲,怎么能因生活困难,而想到逆伦害父呢?」儿子道:「人和兽是异类,没存在什么礼义。既然已经与它离开了,就谈不上逆害,我们还期望什么?」他暗藏著锋利的小刀,就去应募。
  这时候,千众万骑,好像云屯雾合一样,而狮子则踞在森林里,谁也不敢接近。儿子马上向前走去,父亲就驯伏了,它只知道和儿子亲爱的倚偎,什么愤怒也都忘却了。儿子拔出小刀刺入它的腹部,它还是怀著慈爱之情,仍没有愤怒毒害之意,任他刺杀,以至于把肚皮剖开,含著悲苦而死去。
  国王惊奇地说:「这是什么人呀!哪有这样奇怪的事?」(国王为了明白究竟)就对他一面以福利来诱导,一面以威祸来震慑。他只得细述事情的经过。国王说:「大逆不道啊!父亲尚能加害,何况不是亲人呢?野兽的遗种,难以驯伏,凶狠的性情,容易冲动。除民之害,他的功劳是很大的,但手刃父亲,他的心胸是多么狠毒啊!现在我只好以重赏来报答他的功劳,以流放来惩罚他的逆伦,这样使国家的法律不会蒙受损害,也说明国王说了的话是算数的。」

  于是准备了二艘大船,储备了许多食物和乾粮,把他们的母亲留在国中,奉养起来作为赏功,子女两人则各乘一船,随波飘荡。儿子的船只泛海到了宝岛,发现许多珍宝美玉,就留下了。后来有商人因采集珍宝来到了这个岛上,他便杀死了商主,留下子女,这样就繁殖起来。日后子孙众多了,便立君臣,分别地位的高下,建筑都城,兴修村邑,据有这里的疆土。由于他们的先祖是捕杀狮子的,所以就举(执狮子)这元功作为国名。
④相似善:指似是而非的善。
⑤ 正行:真正的行业。对邪行而言。
白话:
从前有一乘船渡海的人,不慎把银制的器皿掉到海里。当时他想:“我现在就在水面上做个记号,以后再来打捞。”过了两个月,他到达师子国,看到一条河,就到水中寻找那只丢失的银盆。旁边的人问道:“想做什么呢?”他回答:“我以前丢失了一只银盆,现在想找回来。”旁人又问:“在什么地方丢的?”回答说:“在刚渡海的时候。”又接着问:“丢了多长时间?”回答说:“丢失了两个多月了。”又问:“丢失两个月了,为何在这里找呢?”他回答:“我丢失银盆时,在水面做了记号,原来在水面划的记号,与这里没有不同,所以在这里寻找。”旁人又接着再问:“水虽没有不同,但你以前丢失是在别处,现在却在这里寻找,怎么可以找到呢?”这时周围的人都对此大笑不止。

这就好比外道的修行者,不去参悟佛理,专门修习相似善法,刻意苦行,来求得解脱。就像愚蠢的人,在海中丢失银器,却在河中寻找。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关于苦因,吕澂(chéng)先生有一段概述,介绍了当时各派思想的差异和背景,可作为参考。
  当时学说有两个系统:一是婆罗门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用以指导实践,即以修定为主。通过修定法去认识了那个根本因,便可达到解脱境界。二是非婆罗门思想,认为事物是多因积累而成,即所谓因中无果说。这一学说用以指导实践,形成了两派,一派走苦行道路,一派则寻求快乐。佛陀对以上两大系统的思想都不相信,另立缘起论,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十八页)

辨析:
这个比喻故事,乍看与“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无二,意在不应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泥古不化,不知变通。本文中丢失银器的人,其推理更具有模糊性,表现在他可以无视海水、河水的巨大区别,只看到一点,全然不顾其他,这使人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其结果都是一样荒唐可笑。
因此只见到“水”的偏见与只知用苦行的方法来修证智慧,其错误是必然的。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您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世间有许多事情,人们认为确确实实,实际上是一种的错觉而习于为然。譬如自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而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我们看道路或铁路,明明看到越远越狭,实际上没有狭。我们做梦的时候,明明有房子、有某某人、也有某某事情发生,可是一醒来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众生生在此世间,也和做梦一样,没有一件事情是真的,可是众生的意识上或感觉上每件都是真真实实的,以此错误的感觉造成了一生的辛苦和造业,这是迷惑的众生。

人都有成见,佛教里各人对佛法的见解也不相同。成见有正也有邪,若是正法的成见,是修行解脱的帮助,若是邪见的成见,不知害了多少人堕魔道,或作事徒劳而无功。
聪明人脑筋比较敏捷,若是固执成见,不肯下问或集思广益,即往往执非为是 执邪为正,其将来堕落也更深。愚笨人见识不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多错误。若肯虚心请益善知识,也不失为有福的人。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为适应各种根机而设。有人自是非他,或排除异己。或牢牢执著自以为是。皆是成见作祟,舍成见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要虚心研究,请教善知识,而后择正法。

(19) loss of a silver bowl by boat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dropped a silver bowl into the sea while crossing it. he pondered, "i'm going to make a mark on the water. i'm carrying on my journey now. but i'll come back for it later."
after two months' travel during which he visited ceylon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on seeing a river, he jumped into the water looking for the bowl he had lost before.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 people asked.
he replied, "i have lost my bowl. now i would like to get it back."                                  
people went on, "when did you lose it?"               
he answered, "i lost it crossing the sea."
                                        
again people asked, "how long ago did you lose it?"
he answered, "i lost it two months ago."
people asked, "since you lost it two months ago in the sea, why are you looking for it here in the river?"
he answered, "i made a mark on the water where i lost the bowl. this water looks the same as the other. there seems no difference. that's why i'm doing this."
people went on, "though all waters are identical, the place that you have lost it is there. how can you find it here?"
everybody jeered at him.
the heretics, who do not practice the right religious belief, but a fallacious one, suffer from their useless mortification in seeking deliverance. those men are just like the stupid man who has lost his bowl in the sea and looked for it in the river.
  
源流:
解说:
                

您可能感兴趣

为您推荐英语书

仁爱版九年级上册英语书九年级上册英语书 仁爱版八年级下册英语书八年级下册英语书 仁爱版八年级上册英语书八年级上册英语书 仁爱版七年级下册英语书七年级下册英语书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书七年级上册英语书 译林版九年级下册英语书九年级下册英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