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童话故事 > 百喻经中英全集>

杀群牛喻

杀群牛喻


§37 杀群牛喻
(37) to kill a herd of cattle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喂食。时有一虎,啖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owned two hundred fifty cows. he often took them to the pastureland for grazing. by accident, one day a cow was killed by a tiger. the cattle owner said to himself, "now that a cow is lost, it's no longer an even number. what's the use of having them at all?"
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尽皆杀之。
he then drove the cattle to a high cliff and killed them all by pushing them down the cliff.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so are the vulgar people in the world. one who observes all of buddha's commandments breaks one commandment without any sense of shame or repentance. on the contrary, he says to himself: "now that one commandment is broken, i'm no longer perfect. what's the use of keeping any of the others?" all commandments are broken as a result of his ill logic. he is just like the stupid man killing all his cattle.

注释:
  ①餧:餵。
源流:
  《大庄严经论》卷六:如人耻白发,并剃其黑者。剃之未久间,白发寻还生。(《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六六o页)
  《弘明集》卷六道恒法师<释駮论>:无异人苦头虱,因欲并首俱焚,患在足刺,遂欲通股全解,不亦滥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第三十五页)
白话:
从前有一个人,养著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它们至水草丰美的地方,让它们随时可吃。这时一只老虎吃掉了一头牛。牛主人便想:已经去掉了一头,破了我的整数,还要这牛作什么呢?就把牛驱赶至深坑的高岸边,都推排到坑底去杀死了。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受持如来二百五十条具足圆满的戒律,倘破了其中的一条,没有产生惭愧之情,去脱掉恶行的垢染,去真诚地忏悔,反而这样想:我已破了一戒,既已不具足完整了,还要受持下去吗?就把一切戒都破掉了,无一存留。就像那个愚人,把牛群全杀尽了,无一存留。

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条戒,本来很好。后来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却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不持。这正如因死一牛而杀群牛一样的愚痴可怜!
解说:
  俗语所谓: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也是追求具足或全然毁坏的心理表现。
供您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中说:俗语说:‘宁愿玉碎也不愿瓦全。’就是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愿被他人所得。这是人类的劣根性,每个人往往都有自己的隐私。当自己的隐私被人揭开而不能隐瞒下去的时候,往往都是恼羞成怒而做出很可怕的事情来,这也是人类劣根性!是谁的过失?该怪揭开的人或是怪自己有隐私?双方若是任何一方理智一点,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最好就是人人都有理智或人人都没有隐私。

从前有一位农夫养了二百五十头牛,他每天早起晚睡地照顾牛群,他为照顾这一群牛,有时连饮食、睡觉都忘了。一切精神都放在这群牛上,他如此地刻苦勤劳,最后终于成为本村最富有的农牧家,牛群也生存在这优美的环境上过著舒舒服服的日子。
有一天山上下来一只猛虎,闯进了这块优美的天地,攻击这群养尊处优的牛群,牛身虽大,但欠灵活又笨,一条牛终于被这只猛虎扑杀了,老虎饱餐了一顿,就悄悄地离开了,这位农夫发现牛被杀时,老虎已经不知去向了。
牛主人不但不设法保护牛群的安全,竟向牛群发牢骚说:‘我的牛是完整的二百五十头,如今已被虎噬食了一头,就像玉壶上有了裂痕一样,还有什么保存的价值?’心里很懊悔地自言自语,‘当初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资金去买牛呢?为什么那么辛苦地去开辟这么广大的牧场呢?如今已不完整了,留它有什么意义?’
他低头沉思了片刻,最后终于作了决定,将其历年来所饲养的牛驱逐到山岩陡壁,万丈深谷的边缘,一只一只地推下去,使其堕落山崖深谷,最后二百五十头都推完死了,自己才扬长而去。

出家人受持二百五十条戒,没有用心护持,不意间毁犯了一条戒,他不思忏悔,反而想:‘既不能完整地守戒,不如多毁几条戒,或把清净戒都统统毁犯了,不但不成为一个出家人,连一个在家居士都不如,不是和这位农夫把辛辛苦苦养的牛群都推下山崖一样吗?
人的智识是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人的善恶忠奸也是相差悬殊的,人的行为邪正也差别很大。人的心更是千变万化,所以欲认识一个人的好坏很不容易,古人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有的人很有智识,也很有学问,可是却做那些愚蠢无知的事,有人虽没有什么智识学问,可是所做的事情却是合情合理的。所谓‘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是也。
为什么人心会千变万化呢?又为什么上上人会做下下智的事情呢?一般人说是命运使然,有的说是神鬼使它这样。佛法说,一切都是业力使然,因为我们过去无始以来已积集许多善恶业,其善恶的业力生起现行,遇到什么环境,即引发什么业力出来。所以虽是上上智的人也会做出下下的行为来,或一下子善,一下子恶的行为。

是故学佛,须先学正知正见,譬如欲往某某地,必须先认识路程一样,盲目地乱撞,不但不能达成目的,还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呢。就做人处世亦要有正知正见,才能避免作恶造业,修行用功更是应修习正定才能开发智慧。否则走入魔道就‘一失足成为千古恨’了。
展开全部内容

§37 杀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喂食。时有一虎,啖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
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尽皆杀之。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注释:
  ①餧:餵。
源流:
  《大庄严经论》卷六:如人耻白发,并剃其黑者。剃之未久间,白发寻还生。(《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六六o页)
  《弘明集》卷六道恒法师<释駮论>:无异人苦头虱,因欲并首俱焚,患在足刺,遂欲通股全解,不亦滥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第三十五页)
白话:
从前有一个人,养著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它们至水草丰美的地方,让它们随时可吃。这时一只老虎吃掉了一头牛。牛主人便想:已经去掉了一头,破了我的整数,还要这牛作什么呢?就把牛驱赶至深坑的高岸边,都推排到坑底去杀死了。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受持如来二百五十条具足圆满的戒律,倘破了其中的一条,没有产生惭愧之情,去脱掉恶行的垢染,去真诚地忏悔,反而这样想:我已破了一戒,既已不具足完整了,还要受持下去吗?就把一切戒都破掉了,无一存留。就像那个愚人,把牛群全杀尽了,无一存留。

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条戒,本来很好。后来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却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不持。这正如因死一牛而杀群牛一样的愚痴可怜!
解说:
  俗语所谓: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也是追求具足或全然毁坏的心理表现。
供您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中说:俗语说:‘宁愿玉碎也不愿瓦全。’就是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愿被他人所得。这是人类的劣根性,每个人往往都有自己的隐私。当自己的隐私被人揭开而不能隐瞒下去的时候,往往都是恼羞成怒而做出很可怕的事情来,这也是人类劣根性!是谁的过失?该怪揭开的人或是怪自己有隐私?双方若是任何一方理智一点,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最好就是人人都有理智或人人都没有隐私。

从前有一位农夫养了二百五十头牛,他每天早起晚睡地照顾牛群,他为照顾这一群牛,有时连饮食、睡觉都忘了。一切精神都放在这群牛上,他如此地刻苦勤劳,最后终于成为本村最富有的农牧家,牛群也生存在这优美的环境上过著舒舒服服的日子。
有一天山上下来一只猛虎,闯进了这块优美的天地,攻击这群养尊处优的牛群,牛身虽大,但欠灵活又笨,一条牛终于被这只猛虎扑杀了,老虎饱餐了一顿,就悄悄地离开了,这位农夫发现牛被杀时,老虎已经不知去向了。
牛主人不但不设法保护牛群的安全,竟向牛群发牢骚说:‘我的牛是完整的二百五十头,如今已被虎噬食了一头,就像玉壶上有了裂痕一样,还有什么保存的价值?’心里很懊悔地自言自语,‘当初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资金去买牛呢?为什么那么辛苦地去开辟这么广大的牧场呢?如今已不完整了,留它有什么意义?’
他低头沉思了片刻,最后终于作了决定,将其历年来所饲养的牛驱逐到山岩陡壁,万丈深谷的边缘,一只一只地推下去,使其堕落山崖深谷,最后二百五十头都推完死了,自己才扬长而去。

出家人受持二百五十条戒,没有用心护持,不意间毁犯了一条戒,他不思忏悔,反而想:‘既不能完整地守戒,不如多毁几条戒,或把清净戒都统统毁犯了,不但不成为一个出家人,连一个在家居士都不如,不是和这位农夫把辛辛苦苦养的牛群都推下山崖一样吗?
人的智识是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人的善恶忠奸也是相差悬殊的,人的行为邪正也差别很大。人的心更是千变万化,所以欲认识一个人的好坏很不容易,古人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有的人很有智识,也很有学问,可是却做那些愚蠢无知的事,有人虽没有什么智识学问,可是所做的事情却是合情合理的。所谓‘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是也。
为什么人心会千变万化呢?又为什么上上人会做下下智的事情呢?一般人说是命运使然,有的说是神鬼使它这样。佛法说,一切都是业力使然,因为我们过去无始以来已积集许多善恶业,其善恶的业力生起现行,遇到什么环境,即引发什么业力出来。所以虽是上上智的人也会做出下下的行为来,或一下子善,一下子恶的行为。

是故学佛,须先学正知正见,譬如欲往某某地,必须先认识路程一样,盲目地乱撞,不但不能达成目的,还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呢。就做人处世亦要有正知正见,才能避免作恶造业,修行用功更是应修习正定才能开发智慧。否则走入魔道就‘一失足成为千古恨’了。

(37) to kill a herd of cattle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owned two hundred fifty cows. he often took them to the pastureland for grazing. by accident, one day a cow was killed by a tiger. the cattle owner said to himself, "now that a cow is lost, it's no longer an even number. what's the use of having them at all?"
he then drove the cattle to a high cliff and killed them all by pushing them down the cliff.
so are the vulgar people in the world. one who observes all of buddha's commandments breaks one commandment without any sense of shame or repentance. on the contrary, he says to himself: "now that one commandment is broken, i'm no longer perfect. what's the use of keeping any of the others?" all commandments are broken as a result of his ill logic. he is just like the stupid man killing all his cattle.
  

您可能感兴趣

为您推荐英语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书八年级下册英语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书五年级下册英语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书六年级下册英语书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英语书九年级全一册英语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书七年级下册英语书 译林版六年级下册英语书六年级下册英语书